世界起重能力最大的基座式岸吊、半潛式2萬噸下水駁船……中集來福士擁有世界一流的專業化海工裝備建造設施。這些決定了它是中國最好的海工建造平臺,也是中集決定在這里進軍海工領域的主因。
芝罘島,昔日秦始皇三次登臨求仙問藥處,承載了一位帝王的虛幻夢想。而今站在藍海的最前沿,它又擁有了一個角逐世界高端海工的真實夢想。
7月,追逐灼熱南風卷起的浪花,來到芝罘灣,岸畔一座座萬噸重龐然大物敦實而剛毅。這些龐然大物全部紋著“中集來福士”的印記,從煙臺走向世界,從岸邊走向深海。“20年來,中集來福士從船舶到海工,從首制到批量,從建‘外殼’到‘實現100%自主知識產權’,引領著中國海工高端裝備制造向國際邁進,向主流市場邁進。”遠眺藍海,煙臺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總裁于亞意味深長地說,“海洋工程體現了國家工業水平和實力,我們進入這個行業20年,現在剛剛成為一支可以參加世界杯的‘球隊’”。
數項世界首創、數項中國第一、幾十項國內外專利、中國海工的“黃埔軍校”、國內首家擁有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批量交付能力的企業……誕生于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中集來福士創造了一段業內傳奇,它帶領中國海工沖出國門,奠定了世界海工行業主流地位。同時,它時刻在為民族擔當準備著,為“海洋強國夢”準備著:走向深海,中集來福士準備好了!
在中集來福士,“泰山吊”是標志性巨型裝備。它的一次吊裝能力達到2萬噸,創造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泰山吊屬于世界海工領域革命性的創新,也是中集來福士實現半潛平臺上下模塊一步合攏、縮短建造周期的重要設施。”仰空高指,于亞自豪地說,中集來福士擁有的海工產業資源在國內最優越,它的起跑位置決定了領跑地位。
世界起重能力最大的基座式岸吊、半潛式2萬噸下水駁船……中集來福士擁有世界一流的專業化海工裝備建造設施。這些決定了它是中國最好的海工建造平臺,也是中集決定在這里進軍海工領域的主因。
“中集來福士的原身是煙臺造船廠,1994年經過合資和股權轉讓成了一家外商控股企業,業務向海工裝備轉型,是中國最早進入高端海洋工程裝備設計建造的海工企業。”于亞說,2008年當時的煙臺萊佛士公司與中集集團啟動合作。由此,中集來福士實現了向現代企業管理的轉型。
中集的轉型期,也是艱難期。它靠一個企業的力量,承擔了戰略性產業先行者需要付出的成本和學費。“海工企業一般要走三個階段,一是大量首制項目,摸著石頭過河,交付時間很難保證。二是實現定型化和批量化,按時、按預算高質量地完成交付。三是形成核心優勢,進入行業主流供應商行列。”于亞說,中集現在剛走完第一階段,開始在第二階段前行。翻看日歷本,中集來福士的第一個歷史發展階段是從2006年到2012年,當時公司上下灌輸一個字:能。即能建造、能交付。“這些訂單項目的材料和設備,許多在海關條目找尋不到,一切從零開始、一切從頭學起。”于亞說,這一學習階段,中集來福士付出了很多,這些為“戰略性成本”。
有付出,就有收獲。整個過程正如中集來福士建造的四座鉆井平臺名稱一樣:先鋒、開拓、進取和興旺。他們從2013年開始,步入第二階段,今年同時有19個項目在建,手持訂單超過40億美元,其中有4個主力型號得到世界認可,實現了定型設計和批量化建造。
中集來福士的海工地位,不僅體現在總裝能力,更體現在產品性能。
在中集來福士深水碼頭,一座型長104.5米、型寬70.5米、型高37.55米、最大工作水深1500米、最大鉆井深度7600米的海上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正在建造中。這是中集來福士為中海油服歐洲鉆井公司建造的第四座北海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即將交付挪威。“挪威北海海況惡劣,對海上作業平臺的性能和規范要求較高,進入挪威北海就是海工平臺進入高端市場的代名詞。”于亞說。“高端”不是中集來福士自封,根據統計數據,在過去5年全球交付挪威北海作業的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中,中集來福士占有37.5%的市場份額。其中,中集來福士交付的北海半潛鉆井平臺四次獲得挪威北海“月度最佳平臺”。“不久前,我們在巴西海域自主設計建造、具有完整知識產權的兩座深水半潛式起重生活平臺也開始為巴西國家石油公司提供生活支持類服務。”于亞說。
昔日默默無名,今朝名譽海外,中集來福士通過5年的高速發展,實現了從“購買技術”到自主設計的跨越。該公司掌握的深水半潛式起重生活平臺核心技術,打破國外制約,可根據“母型船”任意改建成滿足客戶需要的項目。
“掌握核心知識產權是我們奮斗的目標,為此,中集集團于2009年在煙臺建立了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這是我國唯一國家級的海洋石油鉆井平臺研發中心。”于亞說,當前,研發中心擁有包括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挪威和中國船級社專家等在內的800多名研發設計人員,以及后臺6家企業、6所大學組成的協同創新聯盟,具備了形成國際化的協同創新優勢。
核心引擎的打造,使得中集來福士加速前行。2年來,該公司連續交付了6座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數量居國內同行業首位,也成為國內首家擁有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批量交付能力的企業。
20年企業發展路,中集來福士開辟了一條航道,結識了一批同盟者,也擁有了一些粉絲。今天的他們,目光不再盯視在產品層面,而是遠眺到產業層次。“一個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一定要走集群化、規模化路線。”于亞說,中集來福士對未來的設想是,依托煙臺市,整合山東、全國以及全球資源,把半潛式鉆井平臺的優勢放大,把產業鏈條做強,形成一個區域性海工聯盟,躋身世界主流行列。
靠企業來撬動區域,中集來福士的設想不是盲目而是自信。在當今國際市場,海工行業是一個主要由歐美國家設計、亞洲國家建造的產業,其中80%的總裝建造在亞洲,韓國和新加坡屬于建造的第一陣營。但隨著中集來福士等中國企業的強勢崛起,處于第一陣營的國家受到強烈沖擊,海洋工程向中國轉移的趨勢日益明顯,未來海工裝備的基地布局將進入新的局面。“可以說,現在中集來福士面臨著重大的發展機遇,到了重要的窗口轉折點。”于亞說,有資料顯示,未來5年,能源增量進一步向海洋傾斜,巴西、墨西哥等石油資源豐富大國將提供巨額市場需求,而中集來福士位于全球船舶建造樞紐、亞洲海工建造的中心地帶,加之自身的產業和資源優勢,已經完全可以誕生出一個行業,而不再僅僅是發展出一個企業。
開發深海,不止在國外大潮席卷,在國內同樣如此。當前,我國“海洋戰略”已經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一個藍色經濟新紀元即將到來。“最近,走向深海、海洋資源開發成為國內探討的熱點,但在此之前,我們精心準備了10年。”于亞說,以南海開發為例,該區域最適宜的裝備是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這個平臺技術,中集來福士已經有了完整、完善的自主創新能力、自主總裝能力。
砥礪奮進20年,中集來福士從建造“外殼”,到擁有“核心能力”,也獲得了生命力。這份生命力,在未來將極大地轉化為生產力,帶領一批“中國制造”企業站穩世界海工領域,繼而實現“海洋強國夢想”。
http://www.shm.com.cn/ytrb/html/2014-07/28/content_3034130.htm